淺談熟料中游離鈣的控制
1 控制熟料游離鈣的重要性
熟料游離鈣是關系到水泥質量的重要質量指標,它表示生料煅燒中氧化鈣與氧化硅、氧化鋁、氧化鐵結合后剩余的程度,它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水泥的安定性及熟料強度。當配料不當,生料過粗或煅燒不良時,熟料中就會出現(xiàn)沒有被吸收的游離鈣。在水泥熟料的煅燒過程中,絕大部分CaO均能與酸性氧化物化合形成硅酸三鈣、硅酸二鈣、鋁酸三鈣、鐵鋁酸四鈣等礦物。但由于原料成分、生料細度及煅燒溫度等因素的影響,仍有少量的CaO呈游離狀態(tài)存在。 “死燒”形成的游離氧化鈣結構比較致密,水化很慢,通常要在加水后三天反應才比較明顯。游離鈣水化生成氫氧化鈣體積膨脹97.9%,在硬化水泥石內部會造成局部膨脹應力,因此,隨著游離鈣含量的增加,首先是水泥制品抗拉、抗壓強度降低,進而強度倒縮,嚴重時引起體積安定性不良,水泥制品變形或開裂,導致漿體結構破壞,為此,應嚴格控制熟料中的游離鈣含量。
2 游離鈣的分類
根據(jù)形成條件,游離鈣可分為一次游離鈣和二次游離鈣。
2.1 一次游離鈣
一次游離鈣又稱殘存游離鈣,是熟料形成過程中殘存下來的氧化鈣,殘存的原因很多,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:
(1)生料細度沒有達到要求,石灰石顆粒太粗?;蚣毝纫呀涍_到要求,但生料中又混入了粗粒方解石晶體;因此,在煅燒過程中反應不完全,這種殘留下來的氧化鈣在鏡下觀察呈圓形或卵形,粒徑較大,而且成堆聚集形成礦巢型分布。
(2)生料飽和比過高,硅酸率低,有過剩的游離鈣未能化合,這種熟料中雖已生成較多較好的硅酸三鈣,但鏡下仍能見到未化合的游離氧化鈣以圓形顆粒分布于A礦和B礦之間,或包裹于B礦中間。
?。?)由于煅燒溫度低,液相量少, CaO沒有被充分吸收生成C3S,而呈游離氧化鈣殘存下來,這種熟料在鏡下往往呈現(xiàn)A礦晶體發(fā)育不好且數(shù)量少,以圓形無晶紋的B礦為主,中間體含量少。
2.2 二次游離鈣
二次游離鈣又稱次生游離鈣,它是A礦分解出來的CaO。A礦分解大體情況分兩種:
?。?)熟料在高溫下慢冷,A礦在1250℃左右的停留時間過長,分解為B礦和游離鈣。此時A礦邊緣往往出現(xiàn)許多小顆粒B礦,形成花環(huán)結構A礦,A礦邊緣受到明顯破壞。同時出現(xiàn)了一些細小的游離鈣融入液相或聚集成蠕蟲狀結構。
?。?)發(fā)生陽離子置換,使A礦分解同時置換出游離鈣。反光顯微鏡下,用蒸餾水浸蝕光片3~5秒鐘,游離氧化鈣呈現(xiàn)彩虹色,極易辨認。
游離鈣對水泥安定性的影響主要決定于游離鈣的類型、顆粒大小及分布情況。一次游離鈣經過高溫煅燒,活性差,對水泥安定性的影響比二次游離鈣大的多;顆粒大的游離鈣(>10um)對水泥安定性及強度影響大;礦巢型游離鈣比分布均勻的游離鈣對水泥安定性影響大。因此在巖相分析中要特別注意游離鈣的顆粒大小及分布的均勻性。
3 控制合理的游離鈣生成
3.1 出現(xiàn)較高游離鈣的處理措施
當生產中出現(xiàn)較高的游離鈣時,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有:
?。?)降低飽和比,并要考慮硅率與鋁率的配合。在操作上要穩(wěn)定來料,避免塌料和掉窯皮。由于預分解窯有原燃料的預均化及生料的均化設施,相對可靠地保證了原燃料的“均質穩(wěn)定”,使控制游離鈣的能力遠遠高于其它窯型,煅燒出低游離鈣的熟料正是它的優(yōu)勢。
?。?)提高熟料煅燒溫度,嚴格執(zhí)行“薄料快燒”的煅燒原則。由于分解后的CaO具有很高的活性,但這種活性不會長時間保持。因窯速的減慢而帶來的活性降低,延遲了900~1300°C之間的傳熱,會導致水泥化合物的形成熱增高。
(3)降低產量。產量降低多少需根據(jù)窯內狀況異常的程度而定。如塌料較大、時間較長,或窯尾溫度降低較多,此時幅度要略大些,如果掉窯皮、或塌料量不大,完全可以不降低產量,適當采取窯速調整即可;操作中需盡快找出窯內溫度不正常的原因,據(jù)情采取糾正措施。
[Page]另外,采取急冷措施,可以減少二次f-CaO的含量。在1250℃時,C3S分解為C2S和二次f-CaO,但這時的分解只在靠近1250℃溫度范圍內才以較快的速度進行,在較低溫度時C3S的分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所以在常溫下C3S能以介穩(wěn)狀態(tài)長時間存在。為此,在實際生產中需采取急冷措施,將燒成的水泥熟料急冷,使之更快地通過1250℃的溫度范圍,保證C3S來不及分解而以介穩(wěn)狀態(tài)保存下來。
3.2 游離鈣過低的負面影響
?